第六百零二章 抢人大战-《家兄朱由校》
第(1/3)页
“出示移民铁牌!看好自己的家人和孩子,每人携带的物品不得超过二百斤。”
“不要拥挤,按照脚底的红线排队!”
“哔哔——”
南京城龙江港口处,当衙役和兵马司的哨声响起,此刻的龙江港口的码头内外挤满了准备移民的人。
有的人要迁移去四川,有的人要去齐国,还有的人要去南洋。
在这里,一艘艘船只不断进来,不断驶出,同时长江之上也游弋着许多游船。
“爹,这长江今年水位下降了不少啊。”
一艘游船上,当一名身着白色圆领袍的少年对船内的人说话时,船内也传来了脚步声。
门被打开,走出来的是略微发福的郑芝龙,而在他身后,跟着走出来的一名十三四岁少年人则是郑芝龙的次子郑宗明。
至于对他们二人说话的,便是郑芝龙的长子郑福松(郑成功)。
郑福松和郑宗明在南京就读应天府学,而郑芝龙这次主要是回大明述职,并且准备投机效忠身在南京的朱由校。
郑芝龙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投机客,他的投机几乎没有出过错。
不管是归顺大明,或者投降大清,郑芝龙做的选择从大势来讲都是对的。
唯一让郑芝龙没有想到的就是清朝居然会查抄他的家产,并在他已经降清十三年后处死。
历史上的郑芝龙性格如此,在眼下自然也不会改变。
他在察觉到齐王不可能会黄袍加身后,果断选择了投机效忠朱由校。
因此,这次他回京述职的地方不是北京城的五军都督府,而是南京的行在五军都督府。
今日一早他在郑福松两人的带路中去行在五军都督府述职,随后也让人通传自己想要偈拜皇帝的消息。
不过,皇帝并没有接见他,只是说了一些勉励的话。
其中含义无非就是皇帝觉得他可以,但眼下他还挤不进保皇党的核心位置。
郑芝龙也清楚,自己不过是一个总兵,而齐王改制后,总兵的兵马也不过只有三营,并且想要调动还得取得都督府的认可才行。
因此,他在朝堂上的分量并不算大,自然也没有什么值得皇帝接见的价值。
不过,事情总归是做完了,现在自己要做的就是慢慢等待齐王党退出大明就可以了。
想到这里,郑芝龙有些意气风发,而旁边的郑宗明也在关键时刻开口道:
“还真的降低了不少,应该有一丈了吧?”
郑芝龙被郑宗明的惊呼给拉回了现实,只见远处长江大桥的桥墩高了不少,那长满干燥青苔的桥墩也能看出今年大明的旱情有多严重。
眼下不过还是三月,春季都还没过去,但长江水位就已经下降一丈,若是到了夏季,恐怕长江上游有些地方都会干涸。
“这移民倒是挺多的……”
郑芝龙将目光放到了码头的移民队伍上去,那地方乌压压一片站满了人,恐怕不下数万。
“嗯,今岁大旱,好多人又听闻齐王要走,因此移民很多。”
“好在朝廷把官府移民的限制又放宽到了年末,不然许多百姓想迁移都没有银钱。”
郑福松叹了一口气说着,似乎对百姓们的遭遇感到很惋惜。
不过对此,熟络朝廷之中门门道道的郑芝龙却不以为意。
所谓移民限制,实际上就是朝廷促进移民的手段罢了。
除非真的没有太多移民了,不然朝廷只会不断地推后,而不可能直接中断移民。
“你们许久没有前往南洋,眼下旧港和南州都繁华了不少。”
“有什么变化吗?”
郑芝龙和两个儿子说起了旧港和南洋的事情,郑福松也好奇询问起了自家父亲。
见状,郑芝龙也和两个儿子具体的说起了旧港和南洋的变化。
江南三省大旱,受益最大的其实并不是齐国,而是旧港和交趾、南州三省,其次才是齐国、四川、麓川,最后是北方的关外诸省。
从天启十六年南直隶率先遭遇旱情开始,眼下江南的旱情已经持续了五年时间。
六年时间里,移民出去的不在少数。
从一开始的五十九万,到后来的八十几万,一百万,再到去年的二百多万,江南在短短过去的时间里,最少迁移了五百万人口。
这些人口,涌向齐国的只有不到七十万,也就是齐国汉人移民有近九成都是江南三省的汉人。
除了齐国的那七十万,剩下的四百多万人口,基本都是首先选择迁移交趾,随后是南州,最后是旧港。
在过去六年时间里,这三省接收了二百九十余万移民,其中旧港和南州分别以八十六万和八十万位居大明移民前三省份。
十年前,大明在南州的汉人数量只有不到三十万,在旧港的汉人数量不到三百万。
但到了郑芝龙北上前,南州汉人人口已经突破一百五十万,旧港汉人数量已经突破四百万,交趾则是达到了五百万。
这还只是汉人,如果算上本土的土民,那旧港、交趾人口已经突破一千万。
一千万人口的省份,即便中原两京十三省内,也只有江南三省罢了,因此在人口增多之后,当地的经济自然发展的迅勐了起来。
在这其中,发展最为迅勐的便是南海府。
南海府设立于爪哇岛上,当地的地形说不上平坦,但其中分布的火山却为这座岛屿带来了生命的希望。
火山在喷发过程中会熔化地底的矿石,将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带到地面,并经过沉积形成对植物具有营养价值的矿物。
因此,小小的爪哇岛却在过去十五年的时间里,开垦出了四千余万亩耕地。
也因此,南海府也是大明新晋的富裕之地,是士绅们移民的首选。
说到这里,郑芝龙也对两兄弟说道:“我在南海府的南海城中购置一座府邸,日后等我年老,便前往此处养老。”
“嗯……”郑福松应了一声,紧接着又看向了岸边的百姓,不解道:“父亲为何不去齐国?”
“齐国?”郑芝龙愣了愣,他没想到儿子会问出这种问题。
面对这个问题,他也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顿了顿后才说道:
“齐国法度与大明迥异,你我长居恐怕不习惯。”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