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三章 岗位培训-《草原特种兵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厂区紧邻苏拉克河大坝。生产区分为动力车间、压榨车间、制炼车间、包装车间、原料库、维修库和成品库。食堂则坐落在生活区,分为3个大食堂和一个小食堂,大食堂供工人用餐,小食堂是车间主任以上官员的用餐处。

    巴拉科夫天性聪敏,在厂区转了几圈就大致闹明白了各个区域的位置。从餐厅就餐的人数来看,他估计厂里总人数在8百人左右,比他们锡蒂河边的村子人口多多了,他的村庄连孩子算上还不到3百人。上帝啊,他的磨坊才3个人,2头牛,就是附近几个村庄最大的作坊了。世界上居然有这么大的工厂,简直就是一个市镇,而奇尔克伊这样的工厂还不知道有多少。

    晚饭以后,巴拉科夫漫步在厂里。下班的工人们三三两两,有的聚在一起聊天,有的在打球,有的唱着歌,有的在商场找乐子,有的在宿舍洗衣休息,一派宁静祥和。没有一个熟人,兴趣索然的巴拉科夫回拉科夫回宿舍,准备好好休息一下。

    回到宿舍,一个下班的工人正在房间的桌子上整理书籍。见到巴拉科夫进来,笑着起身和他握手,说道:“新来的吧,欢迎欢迎,以后就是室友了。我叫施美尔,钦察草原的托尔土勒部人,在动力车间上班。”

    巴拉科夫忙自我介绍:“亚历山大-巴拉科夫,俄罗斯人,刚刚分配到压榨车间。”

    他们这个宿舍,简直就是一个民族的大杂烩。其余的两个人一个是亚美尼亚人,食堂的厨师,另一个是洪扎赫人,质检部门的。加上一个钦察人,一个俄罗斯人,真是来自四面八方啊,巴拉科夫暗叹,如果不是都使用突厥语言和文字,真不知道怎么和这些人交流。他越发的感激奇斯托波尔训练营,没有那些痛苦的日子,他就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和生活。

    制糖厂的第一个夜晚没有家人陪伴,以后也很难有了,这让巴拉科夫很难过。背井离乡,才体会到家人的重要,一家人就是靠着相互的温暖才熬到了今天。好容易看到了希望,却又分开了,这让巴拉科夫更加难以忍受。一晚上都是在梦里,死去的女儿大喊着要吃糖,早晨起来心情阴郁,头昏沉沉的,那么香甜的早餐也吃的淡然无味。

    匆匆赶到办公大楼3层的培训中心,都是同一批来的18个工人。培训中心很大,能容纳3百多人,最前面是一个高大的讲台。18个新来者惴惴不安的座在一起,等着培训员的到来。

    8点钟,上班钟声响起,一个奇怪的人不急不忙的走进中心,施施然的走到讲台上。在巴拉科夫看来,整个糖厂内部都穿的是蓝色的工作服,短发,从大贵人莫秃干处长到马车夫都一样。唯独这个人穿着一身奇怪的长袍,高挽发髻,戴着黑色的高帽子。

    这个人是个黑瘦矮小的老头,长着一张东方人的面孔,满脸傲慢,声音尖锐,突厥语的口音很重。

    “我叫王罘,字子孝。大宋成都府遂宁人氏,是制糖厂的总工程师,负责厂里全部的技术问题。大宋,在极东之地,物产极盛,人物极多,文明富美。我不过是无名小卒,但是给你们授课还是绰绰有余。今天,就由我来给你们讲第一堂课。
    第(2/3)页